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南通股票配资
两个太子,主动把皇位让给弟弟,一个成就东汉“明章之治”,一个造就大唐“开元盛世”,他们不争反让,反而让国家更稳更强。
这种“兄终弟及”的奇迹,比刀光剑影更令人敬畏。可他们为什么愿意放弃?背后藏着什么不愿公开的理由?
相互辞让太子之位,最终造就两大盛世谁说皇权争斗只有你死我活?东汉和唐朝,这两对兄弟竟然为了不当皇帝你推我让,最后一个开创“明章之治”,一个成就“开元盛世”。
把命运的棋盘推向巅峰的,居然不是刀剑,而是手足情深。
可惜,后世却少有人记得这几场“辞让”的故事,如今翻开史册,咱们不妨问一句:倘若不是这些兄弟自愿放下权位,会有后来的大汉盛世与大唐荣光吗?
展开剩余91%刘疆不争,刘庄当国,汉朝稳住了根基皇位,古来争得最凶,但刘家的这场“权力交接”,出奇地安静。
东汉初年,刘秀打下江山,恢复汉统,开创“光武中兴”。他儿子多,但最先被立为太子的,是郭皇后所生的刘疆。
立长子为储君,合情合理,可光武帝后宫不是铁板一块。真正宠爱的,是阴丽华,也就是刘庄的生母。
一个是嫡长,一个是心头肉,刘秀选了郭皇后和刘疆,却没想到,这选择,一立就是十七年,却始终没安稳。
郭皇后被废的时候,刘疆慌了,他不是那种为了权位可以翻脸无情的狠角色。他知道自己出身已弱,如今母亲被废,自己的位置也就岌岌可危了。
最让人意外的是,他没有争,而是主动请辞。
不是一封奏疏,而是连着几年不断上书,一会儿请托诸侯王转达,一会儿自己写信请命。他说得坦诚,“愿以藩服为安”,这在那个时代,简直是另辟蹊径。
你以为皇帝会高兴?恰恰相反,刘秀看了儿子的奏疏,一言不发,好几年没给答复。
不是不信,而是心疼,他这个太子,做得太老实了。换成别人,怕是早暗中结党,明面乖顺,私下图谋了。可刘疆什么都没做,只想退让。
建武十九年,刘秀终于松口,改立刘庄为太子,刘疆降封东海王,离开洛阳。
照理说,故事该结束了,太子换人,兄弟分封,各自安好。
可真正让人肃然起敬的,是后来的刘庄。
刘庄即位为明帝后,没有像历代皇帝那样,对曾经的“竞争者”下死手。他对刘疆依旧礼遇备至,甚至在朝堂上以“臣”为名,下朝后仍叫“兄长”。
这样的君臣关系,这样的兄弟情分,放在任何王朝,都是异数。试问,后来的太子、皇子们,谁不在夺嫡之中死得凄惨?
再说刘疆,被贬为东海王后,依旧三番五次地上书,说自己不配受厚遇,愿再辞爵位再让地。刘庄看了,感动不已,甚至把这些奏疏昭告百官,说:“这才是真正的君子。”
可惜,这位太子做了十七年,辞让了十多年,到三十四岁就去世了,谥号一个字:“恭”。
“恭”,不是懦,而是一种骨子里的不争。这种人,注定不会是帝王,但却撑起了一个王朝最稳固的底色。
刘庄不负,让位者更被后世铭记说刘庄幸运,不如说他有大局观。
皇位落在他身上,不是靠算计,也不是靠拉拢权臣,而是兄长主动辞让,这份恩情,他心里明白得很。
所以他登基的第一件事,不是赏功臣,不是立威权,而是肃政。
刘庄从小聪慧,十二岁读奏章,能挑出陈留官员的用意,连刘秀都说:“这个儿子,将来可用。”
果不其然,一登基,他就接过父亲的旗帜,继续“以文治国”。
他尊儒、重法、选贤、抑贪,政务操之在己,从不借权于下。你可以说他强势,但正是这种“强势”,把汉朝的中枢抓得死死的,避免了外戚干政、宦官专权。
最关键的,是治水。
东汉初立,百废待兴,百姓最怕的是水灾,刘庄派出王景、王吴两位大将,率领数十万人治理黄河。治水不是修修堤坝那么简单,那是与天斗命。干不好,就毁一方百姓;干好了,才能保一代安稳。
永平十八年,全国人口已增至三千四百多万,比他登基时硬生生多了一千万。谁说太平盛世不靠实打实的治理?
治国之外,他还关心文化。
在位期间,他派人西行取法,把佛教经典带回长安,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。
这可不是盲目崇外,当时西域佛教兴盛,而汉地尚未普及,他以国力保障文化输入,是对外也是对内的精神重建。
外交上,他北征匈奴,重设西域都护府,一步步,把父亲的中兴之业推向更高层次。
而这份盛世,史书称之为“明章之治”。
一个让位者刘疆,成就了一个开国者刘秀的基业延续;一个受让者刘庄,则将基业化为大治。兄弟俩,一个退得干净,一个接得沉稳,合力撑起了东汉的黄金年代。
后人读《后汉书》,都说刘庄贤明,却少有人记得,正是他那位“恭王”兄长,成就了这份安稳的开始。
李宪让出太子位,换来大唐一段最稳的权力交接汉朝兄弟之间的礼让,很多人觉得是偶然。那么再看唐朝,惊不惊讶?又来一对兄弟,宁愿放弃太子之位,也不愿招来内斗之祸。
李宪是谁?唐睿宗李旦的长子,原名李成器,生母窦德妃,是正统皇后。他是嫡长子,地位稳得不能再稳。
最早被立太子,是在武则天临朝时期,虽然不久被废,但李宪这个名字,始终挂在储君榜单前列。
等到李旦复位,群臣本以为他会重提旧诏、再立长子。但历史突然急转直下:李宪自己开口说,别立我,三弟李隆基更适合。
这不是谦虚,这是主动放弃。
一句“天下之公器,国难则归有功”,成了他人生最大的一次权力剥离。
什么意思?李宪认为,国家平稳,才能立嫡长;国家动荡,应该立有功之人。而李隆基,正是“扶父再登基”的最大功臣。
你以为这是装模作样?不是,李宪当着朝臣和父皇的面,三辞其位,甚至以死明志,睿宗李旦最终接受他的请求,改立李隆基为太子。
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场景。
李宪不是没想过未来,让出太子之位,他将如何自处?是“以退为进”,还是“退而图谋”?他没有选这些。
他选择了“隐”。
李隆基即位后,宫中谣言四起,说李宪不甘、李宪有谋,李隆基怎么做?
他没有猜忌、没有设局,相反,每次给李宪写信,开头都是“弟隆基白”。
不是“孤”,不是“朕”,而是“弟”。
一个皇帝,对一个让出皇位的哥哥,始终保持这种礼数,这不是演戏,而是真心。
李宪也没辜负这份信任,始终不议政,不干政,不结交大臣,安安稳稳做一个“宋王”。他是真心觉得:这天下该是弟弟的。
哪怕后来出现奸臣挑拨,李隆基依旧不动摇,他对人说:“我兄宪,诚人也,不会负我。”
所以,当李宪去世那年,李隆基失声痛哭,下诏追谥为“让皇帝”。
一个字:“让”,比“忠”、“恭”、“文”都高。
让者,不是弱,是识大体;不是避争,是知轻重。
历史会记得李隆基的盛世,但谁能想到,这盛世的一砖一瓦,是李宪主动放弃换来的?
李隆基抓住机遇,开创盛唐顶峰的“开元之治”有了兄长让位的铺垫,李隆基上位后的动作格外快,格外狠。
一登基,他就斩断了武则天时代遗留的权臣尾巴。太平公主、上官婉儿、韦氏集团一个个被肃清,朝廷再无“后宫干政”的阴影。
你说他狠?对,狠,但狠得干净,狠得有分寸,狠得不让唐朝再回头。
接下来,他选对了人。
姚崇、宋璟、张说……一批名臣登场,为唐朝打造一个黄金内阁,他自己退一步,把事交给能人,不瞎管。
唐朝从此迎来最稳定的时期。
户口达5200万,是秦汉以后的人口峰值。
设郡321个,县1538个,乡村16829个,能出征能征税的,全在系统里。
疆域扩张到极限,东北到渤海,西至中亚,南控云南,西北封回纥为“怀仁可汗”。
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国力。没有兄弟相残,没有内斗消耗,把所有的精力,都用在“搞建设”上了。
文化上,他让儒、道、佛三教并行;外交上,他广纳西域、波斯、天竺的使节,长安成了世界都市。
“开元盛世”这个词,不是后人捧的,是当时人就已经知道,这盛世太难得。
可惜的是,李隆基到了后期沉迷宠爱杨贵妃,重用奸相李林甫、杨国忠,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种子。
但即使这样,安史之乱爆发前,开元时代都堪称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。
而这一切,起点在哪?起点在李宪的那一让。
就像汉明帝之盛起于刘疆的退,李隆基的巅峰起于李宪的让。
两个盛世,四位兄弟南通股票配资,成就了历史少有的“让与治”奇迹。
发布于:山东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线上股票配资门户网_在线股票配资平台_最专业股票配资平台观点